7月26日至27日,由中国地理学会发展地理学专业委员会与安徽财经大学联合主办、安徽财经大学低碳发展与碳金融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承办的“2025年发展地理学学术年会”在合肥启幕。会议以“发展地理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为核心主题,对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双碳”战略目标,吸引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五十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会。
7月26日上午,开幕式由安徽财经大学万光彩教授主持。随后,安徽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兼副校长宋马林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副秘书长何书金研究员、专委会主任邓祥征教授出席开幕式并依次发表致辞。
邓祥征教授表示,会议紧扣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战略目标,聚焦发展地理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会议由多方联合举办,汇聚了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众多专家学者,围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极端气候风险应对等前沿议题,开展了深入交流与研讨。邓教授指出,本次年会为推动地理学研究与国家发展需求深度对接、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与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宝贵平台,并感谢与会人员与承办单位为会议顺利举办所作出的积极贡献。
主旨报告环节,北京理工大学唐葆君教授、中山大学孙九霞教授、清华大学李淼教授、南京大学黄贤金教授、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束文琦副院长、中国科学院何书金研究员等六位专家学者,分别就低碳转型多能协同、文旅赋能乡村振兴、跨介质环境模拟、国土空间碳效应机制、数据要素驱动治理平台重构、刊群平台建设赋能等前沿领域作大会主旨报告。
本次会议同步设立三大专题分会场:发展经济学、自然资源与国土治理极端气候风险应对,涵盖生态价值评估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五水”统筹治理与区域绿色发展,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修复,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极端气候和灾害风险应对,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8个领域,为中国应对世界发展趋势、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提供新的动力和支持。
在本次发展地理学会议上,邓祥征教授团队余珮珩作了题为“数字经济驱动下的中国农村生态农业技术赋能及可持续转型”的报告。研究利用“中国乡村振兴调查”数据,分析了数字销售、数字金融与数字生产对农村生态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金融的应用显著高于其他两类数字工具,尤其对有机肥施用、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的推广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数字金融与数字销售的交互作用进一步提升了技术采纳效果。此外,电商企业和农业合作社等中介机构,以及区域差异等因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研究为推动农村地区可持续农业转型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启示,获得与会者的高度关注。
此次年会为专家学者搭建了一个聚焦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的多学科交流平台,围绕发展地理学在“双碳”战略、绿色转型和极端气候风险应对中的关键作用展开深入探讨,进一步拓展了学界对相关重大科学议题的认识。北京工商大学向专委会递交了2026年中国地理学会发展地理学学术年会承办申请,获得了专委会批准,北京工商大学网络与信息化管理中心主任张珣教授代表下届承办单位交接了发展地理专业委员会会旗。欢迎各位代表明年相聚北京,共同推动发展地理学迈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