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表环境与管理 Research Group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nglish

首页 >> 主要成果 >> 资讯 >>

绿色丝路赋能东盟低碳转型

2025-04-23 | 编辑:管理员

当第56个世界地球日以“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球共识叩击时代之问,中国与东盟的绿色发展协同正展现出超越地缘经济合作的战略价值。

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区域之一,东盟国家在贸易量级突破6.6万亿美元关口的同时,亟需破解生态承载力与碳排放空间的刚性约束。中国提出的“绿色丝绸之路”以系统性制度创新重构发展范式——从绿色基建标准互认到低碳贸易规则共建,从清洁能源技术共生到环境治理体系衔接,这种全要素、多层次的合作模式,正在为全球南方国家探索“发展权与可持续性平衡”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在基础设施领域,生态友好型项目正成为区域联通的新支柱。中老铁路桥隧比超87%的设计方案不仅是对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敬畏,更是发展中国家突破“先污染后治理”陷阱的技术宣言。这种将环保基因植入基建全生命周期的实践,正在颠覆传统发展逻辑——当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的动物迁徙通道与印尼雅万高铁的减震降噪技术标准形成体系化应用,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已从单体项目对接升级为发展理念的深度互鉴。这种转变的深层价值在于:它证明新兴经济体完全可以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生态保护制度的内生性构建,而非被动接受外部环境规训。

能源结构转型领域的突破更具范式意义。面对东盟国家1.2亿人口尚未实现稳定供电的发展痛点,中国光伏组件出口的技术溢出效应与朔庄省风电集群的规模化应用形成战略共振。这种合作已超越设备贸易的初级阶段,演进为创新生态的共建——泰国罗勇工业园的光储系统集成方案与菲律宾地热梯级利用技术的落地,标志着绿色产能合作进入“技术标准共研、产业链条共塑”的新阶段。

在贸易维度,绿色价值链构建正打开制度型开放的新空间。作为互为最大贸易伙伴的经济体,中国与东盟的“智慧口岸+绿色通道”创新绝非简单的通关提速,而是发展中国家争夺低碳贸易规则制定权的关键落子。当中马“两国双园”的碳足迹追踪系统与新中数字提单平台形成规则协同,其战略价值已超越贸易便利化本身——这是在美欧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加速布局的背景下,全球南方国家构建自主绿色贸易体系的破局之举。这种以规则创新对冲技术壁垒的路径选择,展现出新兴经济体参与全球治理的智慧升级。

面向未来,随着《中国—东盟环境合作战略》的深化实施,这种绿色协同将释放更强大的制度红利。它不仅是区域产业链重构的物理连接,更是发展理念、治理规则、创新要素的化学反应。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当下,这条跨越山海、联结文明的绿色丝路,正以发展范式的创新突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下最具时代质感的注脚。

转载于:绿色丝路赋能东盟低碳转型 _光明网



陆表环境与管理 Research Group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京ICP备20230014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