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表环境与管理 Research Group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nglish

首页 >> 主要成果 >> 资讯 >>

中国-东盟绿色经济合作的新范式

2025-03-27 | 编辑:管理员

在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十国正积极探索绿色经济合作新模式,共同打造区域可持续发展新范式。"一带一路"倡议为双方绿色发展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推动区域经济向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迈进。这种合作既面临独特机遇,也需应对复杂挑战。

中国-东盟绿色经济合作已呈现"超常规增长与结构性失衡并存"的格局。近年来,双边合作成果显著,2023年绿色产品贸易额突破480亿美元,较2015年增长逾五倍。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中国光伏组件已占东盟新增装机量的62%,成为区域能源转型的重要支撑。中老铁路与雅万高铁等重大项目采用了先进绿色技术,展现了合作的巨大潜力。然而,清洁技术贸易集中度CR3指数高达0.68,市场分布呈现高度不均衡态势。中国光伏技术在越南市场占有率突破75%,而在菲律宾却不足30%,反映出显著的渗透率差异。区域内仍有多个国家尚未建立完善的环境评估制度,绿色标准体系亟待健全。

东盟成员国绿色转型进程呈现明显的"三维分化"态势。第一梯队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已建立ESG企业强制披露制度;第二梯队(越南、泰国)正在推进碳市场框架建设;第三梯队(老挝、柬埔寨)仍处于环境标准体系建制阶段。这种发展时差带来了多重挑战:在技术层面,中国成熟的能源解决方案与东盟岛屿国家的分布式电网需求存在适配难题;在制度层面,中国碳交易体系与东盟各国碳定价机制存在较大价差,形成市场套利空间;在实践层面,部分合作项目因环评标准争议导致建设周期延长。

区域绿色治理体系面临"机制丛林"挑战。现有27个双边环境协议与15个次区域合作框架形成了复杂的制度嵌套,与欧盟《欧洲绿色协议》相比,中国-东盟环境合作仍停留在"软法"主导阶段。跨境项目因各国标准差异导致技术改造成本增加,实质性影响了区域绿色价值链整合效率。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中国与东盟在绿色经济领域形成了独特的"技术-资源-文化"三元耦合优势。在技术端,中国在光伏、储能等领域的产业链优势与东盟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潜力形成了良好互补。东盟地热资源储量占全球四分之一,太阳能开发潜力超1TW,为中国绿色技术提供了广阔应用空间。在资源端,东盟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其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与中国的生物技术研发能力结合,可催生创新合作模式。在文化端,双方共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使中国生态治理经验更易被东盟接纳,减少了制度移植的社会成本。

区别于欧美技术输出的标准强推模式,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呈现出"柔性适配"特征。针对东盟国家特点定制的模块化光伏系统和生物质处理设备,体现了技术转移的精准适配性。这种互补优势还延伸至绿色金融创新,东盟碳汇资源与中国碳市场经验的结合,为区域碳定价机制协同提供了突破口。

构建中国-东盟绿色经济合作新范式,可从三方面着手:在标准协同方面,应构建"基础合规-提质增效-引领创新"的三级标准框架,在重点区域推动绿色标准互认,设立区域标准协调机构,降低绿色产品跨境流动的制度摩擦;在技术合作层面,应建立需求导向的本地化创新链,针对东盟特色场景开发适应性技术解决方案,设立联合创新中心,形成"技术研发-本土改良-商业转化"的闭环体系;在金融支撑领域,应创新投融资工具组合,为不同类型项目提供差异化金融产品,探索碳金融创新,推动东盟碳汇资源与中国碳市场联动。

中国-东盟绿色经济合作正处于关键发展期,双方通过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有望共同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新范式。面对全球气候挑战,中国与东盟的绿色合作将为区域经济转型提供新动力,也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东方智慧"。未来,双方应进一步深化制度对接、技术合作与金融创新,携手迈向更加绿色、繁荣的发展未来。

转载于:中国-东盟绿色经济合作的新范式_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陆表环境与管理 Research Group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京ICP备20230014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