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表环境与管理 Research Group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nglish

首页 >> 主要成果 >> 资讯 >>

澜湄合作赋能中国-东盟经贸升级:共筑高质量贸易新范式

2025-03-26 | 编辑:管理员

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澜湄合作)启动八周年之际,中国与东盟以流域合作为纽带,正加速推进区域贸易高质量发展。2023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6.41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澜湄流域六国(中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贡献超2.2万亿元,占中国-东盟贸易总额的34.3%。作为中国-东盟合作的先行示范区,澜湄合作通过机制创新、产业协同和规则对接,为区域经贸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成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的实践标杆。  

 一、机制创新:打造高效贸易澜湄样板”  

澜湄合作首创的量身定制模式,破解了次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六国建立的“3+5+X合作框架,以互联互通、产能合作、跨境经济为重点,累计推动78亿美元项目落地,建成中老铁路、金边-西港高速公路等20余条贸易动脉2023年,中老铁路国际货运量同比增长210%,带动老挝对华出口额提升48%,成为陆联国陆联国+海联国转型的典范。  

贸易便利化水平持续升级。澜湄国家率先试点单一窗口互联互通,中越、中老边境口岸推行一地两检新模式,货物通关时效缩短30%以上。2023年,中缅边贸人民币结算占比突破76%,中泰农产品贸易绿色通道使生鲜商品通关时间压缩至6小时,区域贸易软联通效能凸显。  

 二、产业协同:构建韧性供应链共同体”  

农业合作夯实安全根基。中国与湄公河国家共建的跨境农业合作示范区达15个,推广杂交水稻等技术累计增产粮食300万吨。2023年,泰国榴莲、柬埔寨大米、越南咖啡对华出口分别增长68%42%35%,中国出口的农业机械、智慧灌溉设备在流域国家市场占有率超60%,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现代农业供应链。  

制造业升级重塑价值链。中柬鱼米走廊、中缅经济走廊集聚光伏组件、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2023年澜湄区域吸引中国制造业投资额达82亿美元,同比增长31%。越南海防中资产业园、泰国东部经济走廊等平台,推动区域中间品贸易占比提升至65%,加速区域融入全球高端制造链。  

数字贸易激活增长新空间。澜湄跨境电子商务合作平台上线三年,孵化出中泰直播电商+保税仓、中越数字边贸等新模式,2023年次区域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580亿美元。中老泰三国共建的澜湄云算力中心,助力区域数字服务贸易规模年增长率保持25%以上。  

 三、规则对接:引领高标准经贸体系  

作为RCEP实施试验田,澜湄国家率先实现原产地规则协同。2023年,六国签发RCEP项下优惠原产地证书12万份,享惠货物总值超400亿美元。中柬自贸协定、中老经贸合作五年规划等制度创新,推动区域关税减让覆盖商品增至95%,标准互认领域拓展至农产品、电子产品等8大类。  

绿色贸易规则先行先试。澜湄环境合作中心推动建立碳足迹标签互认机制2023年六国低碳产品贸易额突破300亿美元。中老铁路碳中和货运专列、中泰零碳工业园区等示范项目,为区域碳市场建设提供实践路径。  

 迈向未来:以流域合作撬动中国-东盟经贸新高度  

当前,澜湄合作正从项目驱动制度驱动升级:  

1. 加速推进《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规划》,建设中老泰马铁路通道、泛亚铁路中线,打造纵贯中南半岛的贸易大动脉;  

2. 深化跨境产业链合作,在新能源、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共建10个区域性产业集群;  

3. 创新数字治理规则,共建澜湄数字自贸区,推动数字货币跨境结算试点;  

4. 强化绿色标准衔接,建立区域绿色产品认证体系,拓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合作。  

八载澜湄合作实践表明,以流域为单元的小多边机制,能够有效破解区域发展碎片化难题。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加速,澜湄合作形成的制度创新、产业协同和人文纽带,将为更大范围的区域经贸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方案。这条奔腾不息的国际河流,正见证着中国与东盟携手绘就的贸易升级新图景。

    转载于:Lancang-Mekong cooperation powers China-ASEAN economic and trade upgrade_People's Daily

陆表环境与管理 Research Group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京ICP备20230014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