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表环境与管理 Research Group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nglish

首页 >> 主要成果 >> 资讯 >>

西部陆海新通道助力中国—东盟互联互通

2025-03-25 | 编辑:管理员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转型与区域格局重构阶段,“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拓展,成为中国推动多边合作的重要平台。东盟已连续多年稳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双方在传统商品贸易、科技合作、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等领域实现了全面合作。随着东盟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西部地区迎来了巨大的外向发展机遇,得益于其地处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枢纽位置。然而,由于历史上交通基础薄弱,西部地区未能充分释放其区位红利。在这一背景下,西部陆海新通道应势而生。根据《“十四五”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建设实施方案》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该通道致力于通过基础设施完善、物流体系优化、产业协同深化和区域联动推进,实现中国西部地区与东盟国家的高效互联互通和深度融合发展。

西部陆海新通道在中国—东盟互联互通中的关键作用

(一)交通基础不断完善,打通内陆开放路径

近年来,西部陆海新通道在铁路、公路、港口等关键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西部地区铁路密度和高速公路总里程虽仍低于东部沿海省份,但包括重庆、成都至北部湾的高运量铁路运输通道项目正在加快推进。这些项目建成后将显著提升区域运输能力,缓解长期存在的“通道瓶颈”,全面增强西部经济的开放水平和辐射能力。

(二)物流成本有效下降,运输效率显著提升

物流高成本长期制约西部地区参与国际贸易的能力。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运行极大改善了这一问题。2024年,通道铁海联运班列运输量达到96万标箱,同比增长11%,刷新历史记录。同时,北部湾港至川渝地区的图定班列频次增加,运行时长进一步压缩。通道整体运输效率稳步提升,企业物流成本有效降低,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为西部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推进

西部陆海新通道有力推动了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一体化进程。各地因地制宜推动特色产业出口,如重庆綦江的摩托车配件、奉节脐橙等通过通道出口海外,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也推动了地方产业升级。通道建设推动了资源共享、产业协同与物流互通,加快区域融合步伐,为西部经济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四)对外贸易合作持续增长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西部陆海新通道成为稳定中国与东盟外贸联系的重要纽带。2023年,该通道沿线地区与东盟国家进出口总额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显示出强劲的发展韧性。通道在推动双边经贸合作、拓展多元市场渠道和提升外贸抗风险能力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运行的实现路径

(一)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提升物流综合效能

加强铁路、公路、港口等互联互通工程建设是提升通道能级的核心。应加快川渝、滇黔等地与北部湾港的多式联运体系建设,提升“公铁水空”一体化物流能力,强化铁路与东盟国家轨道交通网络的对接。例如,可推动中老铁路进一步延伸至泰国,构建更高效的泛亚物流大通道,提升跨境货物运输能力和时效性。

(二)深化产业联动协作,构建区域合作链条

西部陆海新通道不仅是物流大通道,更是中国产业与东盟市场深度融合的桥梁。应充分发挥通道的带动功能,推动中国西部优势产业与东盟制造、加工、资源等环节开展合作。例如,重庆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可与越南、泰国等国形成配套协作;同时,东盟农渔产品可通过该通道进入中国进行深加工,实现产业链双向延伸,推动跨境产业链一体化布局。

(三)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带动城市群协同崛起

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促进了西部城市间协作水平的提升。西部内陆城市通过该通道形成新的对外发展通路,不仅加速了优势产品走出国门,也带动了城市群物流、商贸、金融等相关产业发展。广西、贵州等省份可依托通道优势,发展以港口经济、冷链物流、临港制造为主导的新型产业,增强西部在国家战略中的功能定位。

(四)强化政策协同机制,打造多边合作平台

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运行效率亟需政策机制的有效保障。应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签订更多通关便利、检疫互认、金融结算等合作协议,推动“单一窗口”与“智慧口岸”建设,实现信息共享与操作标准统一。同时,鼓励国际资本参与通道相关项目建设,通过财政激励、税收优惠等方式,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通道运维与基础设施升级,打造协同高效、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典范。


陆表环境与管理 Research Group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京ICP备20230014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