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0日,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实质性结束,12月9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支持机构(RSU)在印尼雅加达正式落成,标志着RSU全面投入运作。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东盟合作迎来了新机遇,双方有望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互联互通等新兴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中国-东盟合作建设成效
在经贸合作方面,2024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达到6.99万亿元,东盟连续5年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连续16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显示出双方经贸合作的强劲动力。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旗舰项目的推进,极大地缩短了区域时空距离,提升了中国与东盟的互联互通水平。数字经济合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国企业在东盟建成的5G基站数量占区域总量的35%,跨境二维码支付系统覆盖了东盟10国的超200万商户,数字技术的应用已渗透至经济民生领域。
在绿色低碳合作方面,中国在东盟清洁能源领域的累计投资超过5GW装机容量,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成效显著,比亚迪、长城汽车等中国品牌在东盟市场份额突破45%,推动了交通领域的低碳转型。
二、西部陆海新通道助力中国-东盟合作高质量发展
在物流运输方面,2023年,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货物运输量同比增长了30%,显著降低了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成本。通过泛亚铁路运输网和北部湾港口海运网的建设,中国与东盟的陆路和海上联通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在供应链方面,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过推行数字与智能管理,延展区域服务范围,增强了风险应对韧性,确保了货物从生产到消费的高效流通。
在产业链方面,中国与东盟通过推动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部和东盟国家转移,形成了区域内的产业协同效应。例如,越南和印尼等国家已成为中国制造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推动了区域内的产业链分工。
三、未来展望
未来,中国与东盟应进一步加强政策协调,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特别是在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新兴领域的合作,将为双方带来新的增长机遇。同时,中国与东盟应共同应对地缘政治风险和全球供应链重构带来的挑战,通过加强制度合作和规则协调,提升区域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